新聞:0791-86849275 廣告:0791-86847125 投稿:news@jxwmw.cn
 

您當前的位置 : 江西文明網(wǎng)媒體融合技術(shù)平臺  >  文明博客  >  文學藝術(shù)

傳統(tǒng)美德之“美”釋義

2024/07/02 10:18   作者:馬永慶  編輯:李亞男   來源:光明網(wǎng)-《光明日報》

  “美德”一詞是倫理學的重要范疇,一般是指人們美好善良的品德。作為倫理概念,美德不僅僅只是善的文化,還可以從美學范疇上加以認識。美德在善和美的認知中有著相對的一致性,也有著一定區(qū)別。在闡釋傳統(tǒng)美德之美的過程中需要厘清美與善、美與德的關(guān)系。具體來說,美德之美應有以下幾方面的界說。

  一

  在字源上,美是一個象形字,后來逐漸從物的象形寓意轉(zhuǎn)到人的精神方面!墩f文解字》對“美”的解釋為:“美,甘也。從羊,從大。羊在六畜主給膳也,美與善同意。”膳,從肉,善聲。一般指備置食物,以羊肉為代表,引申義為美好的事物。“善,吉也。從誩,從羊。此與義美同意。”甲骨文則以人飾羊首的形狀為“美”。美與羊的味道、裝飾等有關(guān)。羊者,祥也。由此,羊大為美。作為一個象形字,美是借助對一些事物的描述而作出的界定,人們也通過佩戴一些相關(guān)飾物來展示美。隨著審美意識的提升和道德認知的深入,仁義禮樂等道德精神逐漸進入美的領(lǐng)域?鬃又苯影讶说囊恍┥频路Q之為美,《論語·堯日》提出要尊五美,即“君子惠而不費,勞而不怨,欲而不貪,泰而不驕,威而不猛”。孟子認為人的內(nèi)在精神狀態(tài)能夠表現(xiàn)于其外在形體。《孟子·公孫丑下》載:“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,豈以仁義為不美也?”古代先哲也通過以物喻人或?qū)⑷说钠焚|(zhì)寓于物來闡釋美。如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”“知者樂水,仁者樂山”“君子黃中通理,正位居體,美在其中,而暢于四支,發(fā)于事業(yè),美之至也”等!墩f文解字》也指出善有“吉”“好”之意,因而把善與美當作同一意義上的概念加以使用。認為美就是善的,善本身也是美的。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,“一切既美又善的東西,都是聯(lián)系著同一的目的已成其為既美又善的”,將美與善看作一回事。古代圣賢以美為善,以不美為不善。也可說是將德性寓于審美,在美的享受中體驗德性,如魏晉時期所形成的以形傳神的審美風格!肚f子·天地》載:“留動而生物,物成生理,謂之形;形體保神,各有儀則,謂之性。性修反德,德至同于初。”可見,詞源意義上的美,其含義是較為廣泛的,有著漂亮好看、可口好吃、善良的品德、好人好事等意,而且與善是同意的。

  二

  美德亦是德美,即道德品質(zhì)本身就是美的。通觀古代的經(jīng)典文本和神話傳說,其中不乏對一些善人善事賦以美的贊譽。如舜帝勞身治水、精衛(wèi)填海、范仲淹憂樂天下等,道德榜樣的崇高品質(zhì)作為美德流傳至今。因而,美德之“美”是同優(yōu)秀的品德相聯(lián)系的,“美、善、義、羑皆同意”。美德一詞也經(jīng)常出現(xiàn)在一些古文獻中,用來表達人們對高尚品德的贊譽。如《荀子·堯問》載:“汝將行,盍志而子美德乎?”《史記·禮書》載:“洋洋美德乎!”道家認為美與惡(丑)相互比較、相互依賴而存在!独献·二章》載:“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;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已。”美相對于惡(丑)而言,皆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才有與美相對立的丑。善與惡的關(guān)系亦然,兩者之間并無不可逾越的鴻溝。正如《老子·二十章》中所言:“唯之與阿,相去幾何?善之與惡,相去若何?”莊子也提出至美至樂,即最高的美和最大的快樂!肚f子·田子方》載:“老聃曰:‘夫得是,至美至樂也,得至美而游乎至樂,謂之至人。’”“天地之美”在于道的自然無為,得到自然無為的“道”,就能“得至美而游乎至樂”。儒家則稱“里仁為美”,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載:“其所善者,吾則行之,其所惡者,吾則改之。”且指出充實為美,不美必空虛如物!睹献·盡心下》載:“可欲之謂善,有諸己之謂信,充實之謂美。”漢代趙岐注:“充實善信,使之不虛,是為美人,美德之人也。”這就是“充內(nèi)形外之謂美”。東漢思想家王充則強調(diào)“真美”,要“思無邪”“疾虛妄”“美善不空,才高知深之驗也”!洞呵锓甭·竹林》有言:“今善善惡惡,好榮憎辱,非人能自生,此天施之在人者也。”儒家把中和、中庸視為最高的道德境界。“中庸”就是“執(zhí)其兩端,用其中于民”?鬃釉唬“中庸之為德也,其至矣乎。”子思解釋說:“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達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”子程子曰:“不偏之謂中,不易之謂庸。中者,天下之正道;庸者,天下之定理。”在中和之境,德與美、善與美渾然天成,善的一定是美的,美的肯定是善的。二者是相互融合,相互印證的。

  從形美到德美,體現(xiàn)了古人對美的認知由物到精神的發(fā)展過程。美德是一個名詞,也是一個動詞,即對美有所得。“德”,《說文解字》的解釋是從彳(或從行)、從直、從心,升也。“德”也有“得”的意思,就是實現(xiàn)了所要得到的東西。如《管子·心術(shù)上》所言:“德者,得也。得也者,其謂所得以然也。”在古代思想家那里,“德”更多是與“道”聯(lián)系在一起,德就是得道,即得人倫之理。如《尚書·大禹謨》載:“德惟善政,政在養(yǎng)民。”《荀子》載:“德道之人,亂國之君非之上,亂家之人非之下,豈不哀哉!”“道德純備,智惠甚明。”所以,“古升、登、陟、得、德五字義皆同”。在老子看來,德乃是道的基礎(chǔ),道是德的提升。德又分為上德與下德,“孔德之容,惟道是從”?梢,在倫理的寓意上美德就是善德、善性、善行,也就是值得人們稱贊、傳承的優(yōu)秀道德品質(zhì)。

  三

  美德是一種升華了的道德美。就美德之美來說,可分為生活美和藝術(shù)美。在生活美的方面,傳統(tǒng)美德是一種自在的美,是一種源于現(xiàn)實生活的高尚道德品質(zhì)。和諧、中庸、仁愛、信義、和平等道德行為和現(xiàn)象中滲透著美。藝術(shù)美則體現(xiàn)在中國古代圣賢所推崇的理想人格中,更是一種精神層面的美。這是思想家對現(xiàn)實道德生活的種種優(yōu)秀品質(zhì)、典范榜樣等進行的提煉、選擇。古代先哲們提出了不同的道德理想。老子的理想人格是圣人,達到了玄德的境界,即為“柔弱”“守雌”“處下”“不爭”“慈”“儉”“不敢為天下先”。“生之畜之,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長而不宰,是謂玄德。”道家追求的就是“道法自然”的天人合一境界!肚f子·天地》載:“技兼于事,事兼于義,義兼于德,德兼于道,道兼于天。”儒家崇尚“仁、智、勇”的君子人格,強調(diào)圣人君子是“盡美盡善”的道德理想目標?鬃酉M龇闲、悌、謹、信、愛眾、親仁、學文七條標準的君子。孟子推崇“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的大丈夫精神。《大學》的目標就是通過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,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而達到明德、親民、至善。王陽明堅持“天地雖大,但有一念向善,心存良知,雖凡夫俗子,皆可為圣賢”,終身秉持致良知、做圣賢的信念,實現(xiàn)了“知行合一、內(nèi)圣外王”的理想人格,達到了立德、立功、立言的“三不朽”的圣賢之域。朱熹則認為仁者應具有“無私無畏,大智大勇,襟懷磊落,仁民愛物”的品質(zhì)。先賢們所推崇的君子圣賢的崇高美德,就是在生活德性基礎(chǔ)上的綜合和藝術(shù)的描繪。

  無論是道家的玄德境界還是儒家的圣人君子人格,都既是對現(xiàn)實道德生活的真實反映,又是古代人們的一種道德理想追求,是一種“由心靈產(chǎn)生和再生的美”。這種美德是倫理視角中的至善,是道德生成的內(nèi)在支撐,是道德評價的標準。在美學的視閾中,美德即是優(yōu)美和崇高,只有美的德才能稱其為美德。而且美德之美作為藝術(shù)美也可是一種再造美,即是自然美的一種再現(xiàn)和提升。如遠古傳說女媧補天、后羿射日、大禹治水、愚公移山等,都是以優(yōu)美的藝術(shù)形象創(chuàng)造和歌頌了順民意、除民害、解民憂的崇高道德品質(zhì)。人們在創(chuàng)作藝術(shù)作品的勞動中,描述客觀事物、現(xiàn)象、行為的“原貌”,再現(xiàn)現(xiàn)實生活中的善。這既是對現(xiàn)實善的真實寫照和重現(xiàn),也是美的升華。美促成了人的理想人格的實現(xiàn),高尚的美通過至善得以展現(xiàn),由此,便達到了“美善相樂”的境地。

  《光明日報》(2024年07月01日 15版)

更多相關(guān)新聞及資訊請關(guān)注微信公眾號"文明江西(wenmjx)"和官方APP"文明江西"。

關(guān)于我們 | 網(wǎng)站導航 | 意見建議 | 贛公網(wǎng)安備 36010802000294號
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、江西省文明辦 主管 | 江西日報社 主辦 | 舉報電話:0791-86847779
信息網(wǎng)絡(luò)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證號:1409348 贛ICP備08100009號-1
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(wù)許可證 編號:36120170003 贛網(wǎng)文[2021]1463-016號
出版許可:新出網(wǎng)證(贛)字07號 經(jīng)營許可證編號:B2-20070031 國新網(wǎng)許可證編號:3612008001
新聞投稿:news@jxwmw.cn 文明創(chuàng)建投稿:jx-wmb@163.com
  • 客戶端
  • 官方微博
  • 官方微信